截至2013年底,全國22個主要省市區(qū)已累計并網741個大型光伏發(fā)電項目,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qū)。不完全統(tǒng)計,2014年7月上市公司公布在建或擬建光伏電站項目達10個,規(guī)模1.1GW.
然而目前,已建成光伏電站質量出現的大規(guī)模問題格外引人關注,其中包括大型地面電站的組件背板開裂、涂層減薄,背板燃燒等問題。
電站質量問題的突出也是銀行不愿意給項目貸款的主要原因。國家發(fā)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表示,9月底將會出臺《光伏電站性能檢測與質量評估技術規(guī)范》,關注光伏電站性能比,為未來電站交易和銀行貸款提供依據。
國內電站質量問題顯現
兩年投資過快,再加上投資門檻較低,導致產能爆發(fā),隨之而來劣幣驅逐良幣
8月5日,大型光伏電站高效可靠運營與發(fā)電增效研討會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召開,會上國家發(fā)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表示,在走訪西部大量電站后發(fā)現,電站在運行一段時間后存在著大量問題。而電站質量直接影響到電站的收益,這也是為什么目前銀行對投資電站有顧慮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電站開發(fā)商對這一問題卻沒有足夠重視,這對行業(yè)來說是一個傷害。
杜邦電子與通訊事業(yè)部大中國區(qū)總裁鄭憲志認為,中國光伏行業(yè)前兩年投資過快,再加上投資門檻較低,導致產能爆發(fā),隨之而來劣幣驅逐良幣,很多電站開發(fā)商為了追求投資的成本,使用大量質量較差的組件。他還告訴記者,衰減做得好的產品,每一年發(fā)電量的衰減可以做到0.5%,而一些沒有經過檢驗的產品,衰減竟超過5%。
“雖然這些電站減少了每瓦的裝機成本,但是卻同時減少了電站的使用年限,事實上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我們現在就呼吁電站的開發(fā)商要忽略每瓦的建造成本,而關注度電成本。”鄭憲志說。
鄭憲志還介紹,經過杜邦的測算,電站使用年限按照25年計算,所使用的組建功率衰減0.8%和衰減5%相比,投資回報率相差9.4%。再換一個角度說,現在最好的背板材料和最差的背板材料,在每瓦的成本上只相差0.12元人民幣,也就是說發(fā)電發(fā)25天的收益就可以完全覆蓋這個成本。
鄭憲志認為,使用質量得不到保障的光伏組件將導致電站開發(fā)商在未來承受巨大的財務壓力,這個壓力會在5-10年后顯現出來,隨后進一步轉嫁到貸款銀行和當地政府機構身上。
今年全球光伏裝機總量將達到40GW,其中中國就占大約10-12GW,下半年就將迎來光伏電站開工潮,而已經在運營的光伏電站卻問題重重。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副主任紀振雙則給出了一組數據,鑒衡認證中心此前對472個電站進行檢測后發(fā)現目前電站存在的問題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電站系統(tǒng)角度,第二是電站設備角度,其中包括缺陷水平較高,串并聯損失嚴重,質保不能得到保障,差異化質量問題等。
杜邦對此也做過調查,在走訪大量大型地面電站后他們也發(fā)現存在背板開裂、涂層減薄,背板燃燒等問題。
而一位考察了多座地面電站的業(yè)內人士表示,他看到有些電站相鄰的兩塊電池板都存在背板材料使用不同的情況,這表明電站上使用的產品和被檢測產品不能實現“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