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硅片的產業(yè)集中化早已展開,但產業(yè)波動減緩了集中的速度。隨著市場持續(xù)成長及廠商更有信心發(fā)展之下,預計未來硅片多數(shù)還是會由專業(yè)廠商生產制造,垂直整合廠商的硅片產能僅會維持少量。在這樣的情況下,價格基準會由領導廠商所制定,并將加速下游集中化現(xiàn)象,讓市場往大者恒大的方向前進。

電池片再陷貿易戰(zhàn)爭成本、價格同時推高
上回中美反傾銷、反補貼判決最終只針對中國電池片實行關稅,讓具備全球第二大電池片產能的臺灣廠商看到了機會。臺灣電池片本身就有直接銷售美國,后續(xù)也接下許多中國廠商銷往美國的訂單,中、臺的電池片價格持續(xù)互相影響,然而SolarWorld提起的新訴訟卻攪亂了中國與臺灣的合作關系。
受到雙反因素干擾,第一季電池片成本都維持在較高的水準。EnergyTrend觀察,臺廠毛利潤約在2~5%;但第二季受惠于漿料、硅片價格調整,應可再提升獲利空間。而中國電池片雖原本成本就較低,但多為垂直整合廠,因此獲利會集中在組件端。長期來看,電池片的獲利空間會受到上游材料以及下游組件出??诘挠绊懀陨淼挠唭r偏向被動。臺廠面臨雙反的危機,也正是思考轉機的關鍵時刻;而從其他垂直整合廠商或是下游開發(fā)商的角度來看,則是需要供應鏈中可以做為代工的伙伴,因此電池片廠商的定位,在貿易爭端下會越趨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