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膜太陽能電池的關鍵在于轉換率低,無法與晶硅太陽能電池抗衡,這也是漢能所謀劃的光伏全產業(yè)鏈模式的關鍵硬傷。因此現在漢能的重中之重,在于其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突破。一是要真正對比晶硅太陽能電池具有經濟性優(yōu)勢,二是最終可以達到相對火電標桿電價平價上網乃至更優(yōu)。
2009年,李河君加快在光伏業(yè)的布局,提出用兩年時間上馬2GW薄膜產能,做到全球第一。全球唯一在光伏薄膜領域有所斬獲的是美國FirstSolar公司,其產能才剛剛達到1GW,并且用了十年的時間。隨后的兩年內,漢能布局9大光伏制造基地,每個基地的起始設計產能均在250MW以上。
2012年下半年全球光伏市場遭遇寒冬,但李河君卻高調宣布,漢能集團的光伏產能已達3GW,超越FirstSolar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yè)以及太陽能發(fā)電系統(tǒng)集成商。得益于這場光伏寒冬,這一年內李河君先后發(fā)起三起海外收購,收購對象德國索利博爾公司、美國米爾索勒公司以及全球太陽能源公司,這些均為薄膜太陽能的同業(yè)企業(yè)。漢能控股集團副總裁陳永紅曾稱,“我們基本上是以‘抄底’的價格收購的。”
但這個龐大的能源帝國并非全無隱憂。圈內人除了質疑其技術路線外,對其“自產自用,捆綁政府”的商業(yè)模式同樣產生爭議。
過去漢能的光伏業(yè)之所以能野蠻生長,是基于良好的政商關系。漢能常以大量投資作誘餌,迎合地方政府急于招商引資,提升GDP從而妝點政績的心理,采用所謂的“三三制”,即地方政府、銀行貸款和漢能各出資三分之一的模式,為漢能在各地布局光伏基地大開方便之門。
除此以外,漢能集團的資本運作一直備受質疑。英國《金融時報》指出,自2010年以來漢能薄膜發(fā)電合計實現148億港元營收,幾乎全部為向母公司漢能集團銷售設備所得。換而言之,漢能薄膜發(fā)電通過向母公司出售生產設備,再將母公司生產完的材料購回,繼而給母公司的下游企業(yè)或別家企業(yè)安裝——通過如此簡單的運作模式,漢能薄膜發(fā)電就輕松獲得50%以上的凈利潤率。
電動汽車將是漢能下一個落點。2014年4月,漢能成為首家和特斯拉達成合作協議的中國充電站供應商,強勢切入新能源汽車領域。李河君表示,薄膜發(fā)電技術的應用將使電動汽車實現移動充電,不再依賴充電樁。“6平方米左右的車頂是薄膜太陽能電池應用的巨大商機,也使電動汽車的遠距離使用不再受充電樁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