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晶龍集團又是如何做到“以退為進”,避免盲目跟風的呢?
“當初能夠在國內眾多光伏企業(yè)上馬多晶硅的熱潮中保持冷靜確屬不易,畢竟當時多晶硅被認為是最賺錢的項目。”晶龍集團副董事長任丙彥介紹,針對是否上多晶硅項目,晶龍集團曾連續(xù)開過好幾次研討會,在激烈爭論之后形成共識。“晶龍集團與世界最大的多晶硅供應商美國海姆洛克公司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生產所需的多晶硅完全可以通過這一渠道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因此,晶龍首先是沒有必要著急上多晶硅。其次,相對于國外在多晶硅生產方面的成熟技術,當時國內還沒有掌握多晶硅生產的核心技術,生產出來的多晶硅缺乏市場競爭力。當時上多晶硅生產項目的企業(yè)實在是太多了,我們迅速作出冷靜判斷,國內多晶硅的產能將會很快出現嚴重過剩。”
基于以上種種原因,晶龍集團沒有盲目跟風投資上多晶硅項目,把投資更多地應用到科技創(chuàng)新上。據了解,國內很多光伏企業(yè)通過大量的銀行貸款盲目擴張產能,其直接后果就是資金鏈時刻面臨著斷裂的風險。
二是壓縮產量,舍棄世界最大。
2010年,市場形勢如火如荼,晶龍?zhí)柲茈姵爻蔀槭澜缋洗?。然而,到?011年下半年市場出現了嚴重危機,光伏產業(yè)進入寒冬,產品出得越多,意味著虧損就越大。而此時,又一個重大決策擺在了晶龍人的面前:是否保持世界第一。經過慎重思考,周密研究,以靳保芳為首的晶龍集團領導班子得出結論,壓縮太陽能電池產量,盡力減少虧損,舍去首位虛名,保持一定市場份額,待市場好轉后再放出產能。
事實又一次證明了決策的穩(wěn)健性,在隨后緊接而來的日益深重的光伏市場寒冬中,晶龍、晶澳避免了嚴重虧損,這次正確的判斷和決策為晶龍攥緊拳頭、積聚力量、成功突圍打下了基礎。
靳保芳說:“思路決勝。晶龍堅持的是科學決策,我們堅決杜絕盲目跟風。”